给你一个衡量“营商环境”的“神奇”指标
凤凰网 2023-05-08 16:52:32

这几天,各省一季度的经济指标基本都出炉了,我国31个省区市有23个省份跑赢了一季度全国GDP4.5%的平均增速。其中吉林、西藏、宁夏GDP增速位列前三12个省份GDP总量超1万亿广东GDP总量超3万亿。


【资料图】

不过和这些“宏大”的数字相比,对于普通老百姓,或者企业家来说,感觉经济好不好,感觉未来有没有发展,更为关注的可能是“营商环境”这个指标。

关于营商环境,衡量的维度其实挺多的。各种排名也层出不穷,比如去年,全国工商联发布2022年度“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”主要结论。

排名前十位省份依次为浙江、广东、江苏、上海、北京、山东、湖南、安徽、四川、福建。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为杭州、温州、广州、深圳、宁波、长沙、南京、苏州、青岛、合肥。(不过这个排名十名以外的没有搜到,可能是顾及到一些城市和城市管理者的“面子问题”)

还有一个这两天传播比较广的排名,是中国大陆31省市政商关系健康指数(见下图)。

这个表在去年就流传过一次,只不过最近又被翻了出来。出处没有完整找到,可能并不是非常权威,但是这个表把大陆所有省市都排了一下,怎么说呢,因为有排名靠前的,就有排名比较靠后的,正因为完整,所以结论比较刺激,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一些“深层次”的问题。

大家好,我是圆方,今天我们一起聊聊:

给你一个衡量“营商环境”的“神奇”指标

因为工作关系,圆方也做过几次营商环境的调查和问卷,国家、省、市、区都做过。其中不少衡量指标设计的都挺好,很多是侧重于如企业开办注册,这些“简政放权”的流程性标准。

这几年随着一网通办和“一次就办好”等电子化手段,这些问题基本都得到了解决,但是营商环境远不是企业注册这么简单。这里的营商环境更多的是关系到每一个市场主体的体感,以及对于未来趋势的判断。

那么有没有哪个标准可以很好的评判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呢?

这几天和朋友在聊天,碰撞出来一个思路。简单取个名字吧,就叫做:

国企跨区域竞争力加权指数

可能听名字,小伙伴会觉得“国企在区域外有没有竞争力”和“营商环境”没有什么直接关系,但是很神奇的是。这个指标某种程度可以衡量出来一个地方的“营商环境”。

消耗简单介绍下测算的方式。

就是衡量一个省,一个市,甚至一个区的“营商环境”,先去看该地区的“前十大国企”,关注这“前十大国企”在除了本区域外的“营收占比”。

举个例子:如果一个省的前十大国企,省外营收占比为20%,省内占比为80%,那么得分大概就是0.25。反过来,如果省外营收占比为80%,省内占比为20%,那么得分大概就是4。

换成各个地市,各个区县,大概也是可以这么计算。

理论上,该地区国企在“本区域外”的营收占比越高,得分越高,基本意味着该地区营商环境越好,在“本区域外”营收占比越低,得分越低,基本意味着该地区营商环境越差。

原因如下:

一个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起来原因很复杂,特别是政府对于民企日常发展的影响相对会少一些,但是当地政府对区域国企的影响是比较大的,从干部任用到发展策略都是如此。

如果一个地方的民企发展好,原因可能很多。但是一个地方的国企能“真正”发展好,在“全国统一大市场”有竞争力,特别是能在外地发展好,一定意味着当地的主政领导具备比较完善的市场化思维。

因为本地的各个部门可能会对当地的国企比较买账,但是外地的各个政府,各个部门就不一定了。当走出本地区,看的还是其真正的市场竞争力。

而如果一个国企,只是在当地市场能够存活,基本走不出去,往往也意味着这个国企在本地竞争的时候,依靠的也不一定是“竞争力”,很有可能是“政策的保护和倾斜”,而如果越在当地发展的好的国企,往往会不自觉的占用大量当地的优质资源。

而这,就会……

所以……

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所在的地区。参照这个指标,大概就可以对当地的营商环境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估计了。